|
铸就经典,薪火相传。
第四届“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评选工作已经启动啦。“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评选活动”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学生事务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的重要举措。经项目申报,学校推荐,现已进入网络评审阶段,大家快来参与投票,选出你心中的“精品项目”吧!
01中山大学“爱牙护齿”宣教义诊项目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爱牙护齿”宣教义诊项目本着“关爱牙齿,博济苍生”的理念,22年坚持开展服务面广、效果好的义诊实践活动。队员们到中山大学四校区、社区,幼儿园、中小学、农民工子弟学校,还深入少数民族当中和边远贫困山区,服务人群达8万多人次,人均志愿时达100小时,获得多项省级、市级奖励。同时创立“I am 丹提斯特”口腔科普公众微信号,通过网络,用漫画方式传播口腔健康知识,粉丝量突破10万。项目结合专业特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一方面,通过严谨的团队合作策划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专业知识服务回报社会,尽显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学生也在陶冶自己的医德情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02华南理工大学砼人携手互助(PAL)工作站
“同伴互助学习”一直是古今中外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如何结合当今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新思想的潮涌中汲取新的生长力,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学习中常常被忽视的生生之间互动这一社会活动其潜在的积极作用,正是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砼人携手互助工作站”(Peer-Assisted Learning,简称PAL)成立的初衷所在。PAL工作站成立于2010年4月,以提供大学生学业上朋辈互助为主要目的,主要结合学院学科实际,立足于搭建一个免费的学业朋辈互助支持平台,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推动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PAL工作站已连续四年获得学校优秀互助团队。2014年,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标杆工程之十大卓越团队”称号。通过六年的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包括砼人携手互助自习课堂、帮扶课堂、“砼人微课”系列讲座、“砼路人”学长辅导微课堂、“砼路人”100天训练营等主要品牌内容。
03暨南大学“立德树人”5A卓越引领计划
为了配合暨南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实施,积极践行“立德树人”之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形成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暨南大学于2012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推行“5A卓越引领计划”,通过“5A卓越引领计划”的评审、答辩与宣传树立一批优秀学生和班集体作为暨南榜样,来激发广大学子追求卓越,奋勇争先,实现梦想。
5A:志存高远Ambitious and Lofty ideals,崇尚学术Academy Orientation,渴求知识Aspiring to Knowledge,锐意创新Acquiring for Innovation,多面发展All-around Development”。这5个A既是对班集体的建设要求,也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目标。
04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和营养快车道”
实践育人课堂
“食品安全和营养快车道”实践育人课堂是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实践育人重要项目,自2009年实施以来,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奖项6项、省级奖项23项、校市级奖项110余项,参加人次从几十人次/年发展到近900人次/年,学院内学生参与覆盖率达43%以上。项目涵盖“知、情、意、行”4个环节:“知”,通过“科技创新大赛”、“社会公益大赛”加强认知;“情”,通过“服务社区”、“专业科普”加强内化;“意”,通过“三下乡”、“专业社会实践”,强化认同;“行”,通过进社区、进农村、进网络、进比赛的“四进”模式,促进行动。项目将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用好专业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05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
暑假人文技能实践项目
按照我校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方案,八年制学生前两年委托国防科技大学开展医学前教育,主要进行理工科学习,后六年返回我校进行医学教育。自2011年8月起,为帮助八年制学生从理工科学习向医科学习的顺利过渡,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树立正确职业道德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院在拟进入三年级的八年制学生当中开展暑期医学人文技能实践活动,学生分别在南方医院门诊部、临床支持中心,体检中心三个部门进行为期两周的体验式医学人文教育,参与简单的医疗辅助工作,例如指引、导检,送标本、推送病人等志愿者服务。项目开展5年来,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对学生的医学生身份再认同,明确学习目标,顺利展开后期的医科学习起到一定帮助。
06广州中医药大学“天使之翼”
医学生志愿者能力提升项目
本项目以“天使之翼”医学生志愿者团队为依托,发挥辅导员在第二课堂育人中的优势,通过对医学生志愿者进行模块化训练,并让医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体验医者情怀、生命关怀、医患沟通等人文理念,进而塑造医学生健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格。
四年多来,先后有1000多名医学生加入到志愿者团队,服务时数46300余小时,服务病人20000余人,完成志愿者日记6000多篇。同时,形成了“天使之翼”志愿者品牌,更多的医学生加入到提升自身职业道德和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中;形成了以辅导员为骨干的志愿者培训团队,建立了医学生志愿者培训资源库,使志愿者培训科学化、系统化。
07华南师范大学融合新媒体,探索智慧育人
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从2011年开始探索智慧育人,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了《学院智慧育人行动计划(2012-2015)》,并相继推出了3个学校党委立项的书记项目和品牌项目,《高校大学生智慧党建的实践探索》在2015年学校首届党支部活动创新案例比赛中以第一的成绩被评为一等奖。
项目凸显个性化学习,打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平台“智慧党建试验区”和“微课”网络课程体系,构建“LAMS”模式,即个性化学习(Learning)、数字化交往(Association)、智能化管理(Management)和网络化服务(Service)的“四位一体”模式。
项目整合各方数字资源,打造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例如和新浪、腾讯微博合作开展中国“海伦·凯勒”周婷婷励志教育等微访谈活动,联手电视台、优酷网、土豆网开展“寻找校园之美”等微视频比赛。
项目借助新媒体的泛在网络,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管理无缝连接,从而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智慧型”四型学生工作品牌。2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全国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论文成果类二等奖。
项目也引领了一大批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深入信息化育人等研究领域,《信息时代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策略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等3个项目连续3届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最高水平的专业赛事)中获得二等奖、“交叉创新”、“累进创新奖”银奖等5个奖项。
08广东工业大学“心烛”计划
广东工业大学“心烛”计划以“朋辈互助,成就最好的自己”为宗旨,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恋爱、学习、自我认识以及积极心理等方面开展系统、连续和封闭式的团体心理训练,致力于帮助学生解决成长的烦恼,矫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营造积极支持关爱的氛围及校园文化。该项目由学生处领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阎媛老师负责,8位心理教师共同参与,每年培养一批学生骨干作为“心烛”助教,在阎媛老师的持续督导下带领开展团体心理训练工作。
0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党员标杆系统建设工程
学生党员标杆管理系统工程建设是广外中文学院学工团队行之有效的学生事务管理精品项目,以每年5月至下一年5月为一活动周期。本项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为目标,将标杆管理引入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将党员标准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要求相结合,重点打造“学生党员形象塑造工程”、“学生党员责任区创优工程”、“学生党员素质提升工程”三大工程,以党员标准的先进性、目标的导向性、步骤的可操作性、评测的群众性为原则,从全面统筹顶层设计、立足实际树标杆、确立目标争标杆、严格程序评标杆、合理安排工作流程着手,引导教育学生党员树标杆、找差距、立目标、创先进。
10汕头大学汕头大学校领导与学生餐会项目
汕头大学坚持发扬“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办学传统,秉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育人理念以及着力培养“有志、有识、有恒、有为”的优秀人才,为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倾听学生的利益诉求,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自2013年6月起设立校领导与学生晚餐会制度,搭建校领导与广大学生沟通的有效桥梁,以进一步鼓励青年学生建言献策,促进校领导与青年学生的交流,共建和谐校园。本项目至今已成功举办23期 ,参与学生共735人,约占全校人数的10%,及时反馈各类问题共353项,涉及学校发展、后勤管理、教学管理、基础资源等多方面,在制度上确保学生参与的权利,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创新精神,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
11广东财经大学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
融合培养工程
本项目旨在提升艺术学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培养核心竞争力。项目经历了孵化探索、培育发展、模式成型、成果升华四个发展阶段。创立“跨界、整合、互动”的工作理念和方法,以制度化管理优化教学、科研、学工三大板块工作的协同性和关联性。围绕思想教育核心内容设计了“文化创意沙龙”、“文化遗产进高校”、“薪火相传”、“创新创业工作坊”四个品牌活动。项目受益面覆盖整个学院师生,师生创新成果亮点频现,多次亮相国家级展会和博览会,二十多次接受省级媒体采访报道,产生广泛影响,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思想教育与产学研实践融合创新”的四大课堂整合逐步成为艺术学院工作的创新特色,学风、教风的良性自主运转机制逐步形成。
12广东医科大学奔跑吧,药苑创客们
“奔跑吧,药苑创客”(即“Running,PM”)源于2006年。在这10年运作里,领导班子主动引导,专业教师积极组织,药苑创客们踊跃参加,终于让创新成为了创客们的乐趣,成为了学习生活的主旋律,让创新成为了主流价值。近五年,通过该项目,我们培育了学生科研项目国家级4项,省级65项,校级76 项,发表论文35篇,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影响因子为2.062),省级科研活动获奖9项,申请专利3项。通过该项目,我们培养了本科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的科研思维,为其研究生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出一批批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走向各级岗位,深受好评。我们相信,随着项目的推进,必将帮助更多的药苑创客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13广东海洋大学“搭把手”——工院党团志愿服务队
广东海洋大学“搭把手”——工院党团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13年3月,是工院党委领导下由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团干部组成的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旨在构建学生党员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平台。通过党建带团建,发挥党员和团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党团干部的培养模式,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成为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和辅助力量。在带组织、带思想、带队伍、带作风中取得显著成效,“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300多名,举办志愿服务活动30多场次,志愿者累计4000多人。今年获得了广东省省运会志愿者工作突出贡献单位荣誉,所带团支部工管1121获得2015年全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荣誉。
14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仲恺时光网络文化工作室
仲恺时光网络文化工作室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工作部(处)于2013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项目。项目通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处官方微信平台、易班网络社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辅导员官方微博等多媒体平台,对外展现学院形象,对内服务师生。项目运行过程中努力加强队伍建设与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搭建科学的网络工作平台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发并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扣紧时代脉搏和国情校情,以学生善于、便于、喜于接受的教育方式,以学生易于、乐于接受的教育内容,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15广东药科大学“红色先锋 愿景支部”4D建设工程
“红色先锋 愿景支部”4D建设工程为实现支部共同愿景而努力。在顶层设计上,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引领构建学院党委大愿景,具体从“高度、深度、宽度、温度” 四个立体化培养角度(简称4D建设工程)对各支部愿景形成进行指引。落地实施上,学生支部立足于医药专业实际,在大愿景的引领下利用学生党建活动项目化管理办法,及时解决目标建设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将4D建设总目标分解落地以实现支部共同愿景。建设工程与学生党员思想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营造自下而上的学生自我教育环境,将传统的党组织生活模式转变为富有生命力的项目运行模式,通过项目目标的外在控制力激发愿景支部的内在驱动力,为高校党员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提升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内涵。
16星海音乐学院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及其平台建设——以“甘露行动”为例
《学生课外活动项目体系及其平台建设—以“甘露行动”为例》是基于价值论视角,立足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两个维度,构建“组织、运作、培养、监督、评价推广”的课外活动生态链,实现与第一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并升华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平台构建”即“组织平台、运作平台、培养平台、推广评价平台”作为课外活动项目体系建构和实施的基本模式,最大程度关注了课外活动价值的最大化,职场通用能力活动项目、行业基础能力活动项目和专业核心能力活动项目的并列设计,保证了课外活动培养功能的全面性和立体性,五大平台的共建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价值目标,完成了由“别人设计,我来参与”到“我来设计,我来参与”的定位转向。
17广州美术学院“十大教育之星”评选
“十大教育之星”评选项目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目前已开展了七届,是我院学生工作在艺术类高校激发学生进取意识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项目旨在搭建一个示范平台,通过营造树先进、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促进良好学风班风的形成。项目凸显了美术学院的学习特点,与专业结合性强,体现美术专业特色;活动表现形式多样,具有延续性;影响面广,学生参与度高。
项目的运作首先通过前期宣传、综合材料推荐,筛选出十五名候选人,然后在校内设摊进行候选人展示和线上线下投票,最后选拔出十名“教育之星”,对于选出的十名学生,将在校内展厅展览个人优秀艺术作品以及在官方微信微博平台上进行访谈实录展示。
18广州体育学院传承容国团精神
容国团是广州体院第一届学生,是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他的夺冠誓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激励青年拼搏向上。广州体院将容国团精神与“德厚学博、文精武杰”校训结合,传承容国团精神,构建思想教育新平台:1、筹建“容国团纪念馆”;2、编写《容国团与容国团精神读本》和《容国团画册》,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3、创设“容国团班级”;4、组织容国团精神馈故里三下乡服务队;5、成立以“自强拼搏”为核心的自强社;
项目绩效:1、获2014年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项目;2、获全国体育院校德育工作研究会优秀论文;3、实践队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4、获“立志·修身·搏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一等奖。
19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梦想创新园——大学生创新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该项目以促进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之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力为内核,采用“学生主导、教师指导、学院引导”的管理模式,以“意识、体验、实践”三个层次为思路的分类分层全覆盖专业拓展。通过讲座、分享会等,激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参观科技成果展、企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创新成果,增强创新自信;通过培训、竞赛与研发,提高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团队合作,提升学生的沟通协助能力;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引领学院创新文化。
该项目有效实现了创新实践与课堂教学、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社团培育与专业特色、学校与企业的“四融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6年,学生获得学科竞赛国际奖项2项,省级以上奖项184项,申请专利32项,发表论文2篇,获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54项,获攀登计划立项5项,其中重点2项。
20岭南师范学院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教师教育文化节
扬师范文化之道,铸未来师者之魂——岭南师范学院教科院教师教育文化节,在十一年的办节历程中创建了文化三维显像、三化强能和三常增益三大育人系统,与第一课堂紧密衔接健全了“教、学、研、做”四型互动合一的师范生培育平台,探索了文化育人“显像术”“嫁接术”与“助产术”,寓抽象于具体,寓文化于素养,寓教育于日常,有效发挥了文化育人效能,为未来师者铸魂。文化节的举办帮助师范生实现了师范理想的坚定、师范精神的升华、师范素养的提高和师范气质的塑造,赢得了国家领导的肯定、基础教育一线的赞誉和主流新闻媒体赋予“援藏良驹”“粤西过江龙”等美誉。学生平均绩点、英语过级等素质指标居全校首位。学院连续十年名列校“挑战杯”团体总分第一,蝉联“挑战杯”单位。
21韩山师范学院践行志愿精神,推进实践育人——大学生志愿者助力乡村音乐教育行动
“大学生志愿者助力乡村音乐教育行动”是韩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于2013年实施,项目秉承“践行志愿精神 推进实践育人”理念,旨在通过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机制开展音乐教育,助力当地乡村小学改善音乐教育薄弱现状,同时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项目实施三年来,共招募约180余名志愿者,先后覆盖潮州当地6所乡村小学,受益人次达1000余人,每周平均志愿服务时数超12小时,志愿服务总时数超过1000小时。在管理团队和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该项目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等多样化教育初步改善了当地音乐教育薄弱的现状,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磨练了意志,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心手相连·爱伴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十载情
“心手相连·爱伴成长——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十载情”是学院携手茂名市委组织部、市妇联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学习与成长工程,至今已经连续开展了十年。该项目以“关爱服务成长”为工作理念,以留守儿童服务站创建为工作抓手,不断拓宽育人途径与思路,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反响:获得各类公益基金10余万,累计帮驻留守儿童一万多人,赠送图书23367册,建立帮扶基地9个;留守儿童综合素质取得较大进步,1人获得“省十佳自强好少年”称号,大学生志愿者3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的荣誉;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授予“优秀志愿服务项目”,被省市媒体宣传报道30多次;先后获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省“三下乡”先进单位、省五四红旗团委、茂名市首届基层党建“十大品牌”等荣誉。
23广东金融学院打造“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党组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新常态”经济阶段。在此阶段,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互联网+”等科技创新成果将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从而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科技创新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为了适应“新常态”下的新要求,我系党总支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服务功能,深入开展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党总支”的工作项目。该项目有三个模块:包括“课程+实习+就业”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学习+创业”实习模式和项目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
该项目旨在更好地适应保险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调整,培养面向应用、面向实践、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一把手责任制,以培养高素质保险专业人才为目标,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精神,与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教学、招生就业、学生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24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科技文化节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科技文化节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原生物系)依托生物科学、环境生态工程、烹饪与营养等专业优势,普及生物知识、展示科学技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围绕核心主题开展的面向全校师生,以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的学生为主、其他院(系)学生为辅,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活动空间较大(包括校内外)的综合性校园文化活动。生物科技文化节自2001年举办以来,始终坚持“展现生物科技文化、展示学生才华”的宗旨,以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养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为重点,以学习、体验、参与、合作、展示为手段,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5广州大学“五室一站” 实践育人项目
广州大学在 “拓展‘三全’育人,培育高素质人才”——党建创新“书记项目”的基础上,确定于2013年4月起全面实施“构建‘五室一站’学生社区实践育人体系”的党建创新“书记项目”,在学生社区逐步推进“五室一站”建设。三年来,学校先后共投入300多万元资金支持“五室一站”建设,按照“突出功能、统一规划、统一配置、节俭实用”的原则,分期分批完成大学城校区学生公寓楼栋“五室一站”建设工作。通过本项目实施,主要改革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学生社区管理体系体制,理顺各种关系并较好地形成实践育人的合力,努力构建学生社区党建育人、文化育人、制度育人、行为培养和品格培育机制,形成了我校学生社区实践育人体系,进一步拓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建立与完善学生社区实践育人体系的引导机制、内化机制和保障机制。育人成效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五室一站”逐渐成为我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阵地;二是“五室一站”逐渐成为我校学生思想教育的新平台;三是“五室一站” 逐渐成为学风建设的新抓手;四是“五室一站” 逐渐成为服务同学们成长成才的“学生之家”。
26广州医科大学学生党支部培训“微”课堂
为适应医学院校学生繁忙的学习节奏,填补传统支部培训的不足,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综合素质,开拓视野,提升格局,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党总支学生党支部围绕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训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方向,根据医学院校大学生党员培训实际情况,创建了“学生党支部培训‘微’课堂”,采用“党知识学习微课堂、时政分析微课堂、英语学习微课堂和团队分享微课堂+微信线上学习平台的‘ 4+1微课堂’”模式,通过“线下现场培训 + 线上微平台培训”双渠道,,采取“自我培训+朋辈培训”的方式,具有“微时间、微主题、微组织、微平台”的特点,完成在零散时间开展培训、随时随地开展培训的目标。
项目实施三年多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微”课堂成为传统培训的有效补充,大幅提升了支部影响力,强化了党员意识,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时政分析能力、独立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英语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三年来,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有42人次获得国家级科研立项或表彰,71人次获得省市级科研立项或表彰,超过200人次获得校级科研立项或表彰。
27深圳大学深圳大学“生涯梦工坊”
“生涯梦工坊”是由深圳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携手深圳市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共同打造的学生职业辅导与企业人才服务衔接的社会化平台,通过“校协企合作”,实现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与行业企业资源的精准对接。
项目根据不同年级学生需求,设计了规划篇、素养篇、行业篇、求职篇和创业篇等内容模块,采用工作坊、微课堂、招聘会现场咨询、企业参访、人才推荐等形式,培训师、咨询师全部来自各行各业的职场精英、企业HR、职业规划师和创业人士,致力打造职场化、个性化、实践化的项目特色。
项目荣获2015年深圳市南山区首届民生微实事大赛第五名、宝安区第二届慈善公益大赛第二名等佳绩,辐射到深圳其它院校,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28韶关学院打造校园法律文化周活动品牌,
推进法律服务与实践育人平台建设
法学院从2005年开始,在每年12月4日前后积极策划校园法律文化周活动,以全校师生和社会民众为宣传和服务对象,积极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活动,让全校师生和社会民众 “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同时,校园法律文化周也承载了实践育人的重任,通过各项普法实践活动的开展,拓展、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实践能力。校园法律文化周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在校内外掀起了普法宣传热潮,受到省、市普法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南方日报、韶关日报、韶关电视台、韶关电台也相继为法律文化周活动作了相关报道。法学院为此也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广东省“五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广东省“五五”普法先进集体。
29嘉应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实务操作等多个层面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开办讲座、提供平台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就业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理性创业,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开拓能力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实践平台项目实施后,我院学生的创业热情、参与人数、作品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所获成就也是逐年提高。今年在挑战杯的比赛中,我院荣获一金一银两铜的佳绩;由学生注册的公司有壹壹零伍商贸有限公司、潮客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蝶缘昆虫文化有限公司、梅州市遇花园微型景观工作室等7间公司。其中沈洽金携带梦想到北京创办一登工作室,目前融资2千万。
30惠州学院创客启梦空间
“创客启梦空间”项目基于学生专业背景知识,打造学生大学四年自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的教育实践平台。该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等多级别多种类的专业竞赛,也囊括校企合作企业面向市场的各类子项目。在学生主动参与和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下,以尊重学生的思想自由为基础,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技术,面向社会生活需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专业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探索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31东莞理工学院“菡萏书香”系列读书品牌文化活动
“真人图书馆”是一个“0”藏书的图书馆,它有着会走动的真人来供读者“借阅”。以真人作为“图书”,读者通过与真人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阅读图书,阅读不同的人生经历,它分享一个理念“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书”,通过把不同人生经历的人邀请到一起,以一种面对面沟通的形式来完成“图书”的阅读。
真人图书馆活动作为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管理系一项特色品牌创新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期,旨在让同学们通过聆听嘉宾温暖而励志的故事,获取自己人生的正能量,启发同学们进行自我思考、自我定位、自我规划、自我发展,并通过这种新兴的阅读交流方式,一种双向交流的新兴阅读体验让同学们爱上阅读。
32五邑大学感恩心相依,互助情意浓——五邑大学“爱心互助基金”精品项目
2011年10月,以“学会感恩,传递爱心”为宗旨,五邑大学各学院获得奖助学金的同学自发组织,成立了面向全校同学的“五邑大学爱心互助基金”。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尤其是江门侨乡同胞心系桑梓、博爱为怀的慈善传统影响下,以培养当代大学生感恩友爱的品德为目的,引导我校所有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学生,能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获得他人帮助的同时,不忘帮助别人。 “爱心互助基金”主要帮助因家庭遭受灾害、发生变故,或学生本人患重大疾病或发生意外事故导致生活困难的在校生。截止2015年12月底,共募捐368356.91元,共资助35名困难学生,共计162750元,基金利用率达44.18%。其五年来,其中有5名学生,因患重大疾病获得最高10000元资助。
3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新引领,艺术育人
——“艺术与社会”双实践的学生事务管理项目
“艺术与社会”双实践的学生事务管理项目是以培养具有艺术创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为目标,以“艺术和社会”双实践为载体,根据培养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基本要求和个性特长健康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便于实施应用的运作模式,深化实践育人功能,全面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培育品牌活动“艺术大讲堂”;以赛促学,通过专业竞赛培养创新精神。(二)锤炼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打造“创客空间”等四个校外实践基地;在课外开设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古陶瓷鉴赏课;启动“专利高产计划”,力争实现3年后学生毕业时人均1个专利的目标。
34肇庆学院大学生活引领计划
大学生活引领计划是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展的一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项目,项目旨在引领大学生合理安排大学生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
项目结合专业,凝练历届学生典型先进范例,汇编成《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行动指南》,编印《我的大学,我的记忆》成长手册,包括起航导言、行动指南、自我认知和成长目标、个人承诺行动计划、行动内容记录、回顾与感悟、朋辈寄语等;指导学生制定学期行动计划,定期进行回顾总结、分享交流,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鼓励先进践行个人和集体。项目旨在为大学生活定向,为学生发展导航,以期达到抱团取暖的正念效应,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形成“我承诺、我行动、齐督促、共分享”的共同成长氛围。
35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云之梦”
大学生艺术团建设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云之梦”大学生艺术团是由民航经营管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直接管理的集中了学院各系、各年级文艺精英的艺术实践和文艺演出团体。“云之梦”大学生艺术团实行指导老师监督下的团长负责制,下设团长、副团长、舞蹈队队长、礼仪队队长、曲艺队队长5个管理岗位,艺术活动涵盖声乐、器乐、舞蹈、模特走秀、武术、健美操、语言艺术等文艺类型,承担着校园艺术节、学院品牌活动、各主题晚会、各类比赛的文艺实践活动,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方式,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层次、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一名合格的“民航人”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展示,相信大家都了解了我省各高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好平台,好做法,好经验,它们都是无数学生工作者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明显育人成效或工作成绩,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以上项目需要你的支持和肯定,请投出你的宝贵一票!你的支持,是学工人坚守的最大动力。
投票规则1、第一组的投票时间为即日起至2016年6月26日 00:00:00。
2、每人限投一次,建议选择不超过十个候选项目,然后点“投票”按钮即可完成投票。
责任编辑:陈凯欣
责任校对:叶智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