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工厂的“心脏”,如何扮演带动东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动机角色?

[复制链接]

46

主题

69

帖子

29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6 20:5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以致用、学以致用,这是教育和求学的根本目的。高校是绝大多数学生寒窗十多年、从“学”到“用”的最后一关,也是最后一个提升平台,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故而,培养大批综合能力较高、专业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既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机构的使命所在,也是社会现实的客观需求。

东莞理工学院位于“世界工厂”的心脏,未来也将扮演带动东莞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发动机角色。正因如此,积极摸索并逐渐形成一套创新、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和发展,无疑是其“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的题中要义。

打造一套创新、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非一蹴而就之事。东莞理工学院应立足本土实际,结合本土需求,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探索形式活泼、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行业协会、工商联等各界机构合作,协同培养同时具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强化产学一体的教学体系建设,积极摸索更适合学生差异性发展和创新创业的弹性学制。

第一,与企业、行业协会共建科研或孵化基地。珠三角地区产业发达,工业类企业上百万,不乏行业龙头,对创新发展有较强需求,但其需求和高校专业未必能匹配得上,无法开展产学研合作,这也是部分龙头企业自行建立科研基地或机构以培养专业人才和开展创新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样,不少产业的发展亦面临类似情况,并因此形成了以行业协会主导的科研基地或机构。在这方面,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集团的合作模式颇值得借鉴。

温氏集团是一家现代大型畜牧企业集团,现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持有其10%股份,温氏集团每年以0.5%的产值作为科研经费支持技术革新。在双方的合作中,学院派出优秀专家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温氏集团的现代化鸡肉种鸡试验场、实验肉鸡室、现代化孵化室、GMP车间和P3实验室等均成为校企协同项目的载体,这些科研基地,每年持续地为大批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

作为借鉴,理工学院同样可以通过与有需求的行业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共建研究院、科研基地或孵化器等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并以之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第二,在鼓励学生“走出去”的同时,主动将企业、企业家“请进来”。1951的斯坦福大学,在美国并不算一所顶尖的理工大学。当年工程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决定在校园创办工业区,把校园的土地租给当时的高科技公司使用。

这样一个“不务正业”的决定,出乎意外地奠定了硅谷的基础,弗雷德里克·特曼也因此被称为“硅谷之父”。硅谷因斯坦福大学而崛起,斯坦福大学也因硅谷崛起而获益,一跃而成为国际顶尖的理工科大学。有报告统计,有5000个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斯坦福教职工和学生的创意,其中不乏一些伟大的科技巨头。

斯坦福大学的经验无法复制,但其理念是可以借鉴的。东莞理工大学可以将企业的研发机构引进学校,并为其开放学校的实验室等资源,提供专家咨询和技术支持,校企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在此过程中,参与期间的学生,毫无疑问将得到很好地锻炼,并获得实践机会。

除了把企业研发机构请进来,还应主动将拥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企业家请上讲台,聘任一支由校外企业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专兼结合、理实一体,开拓学生视野,并可借此途径为企业与学校、学生打造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第三,服务地方为宗旨,强化产学一体的教学体系建设。东莞理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既需要面向东莞乃至珠三角以外的更广阔的区域,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宗旨不会因此受影响。故而,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有必要更多地结合区域产业的发展需要,力求“开一门专业,服务一个产业”。

前沿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部分产业随时可能有爆发性的技术需求。以东莞为例,高端智能装备、3D打印、“互联网+”、智慧城市等相关产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人才、技术的缺口和需求非常大。

与此同时,部分产业逐渐被时代淘汰,学生即便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也将无用武之地。因此,东莞理工学院应有更主动、灵活,适应性更强的教学体系建设,根据现实需求能作出快速反应。

第四,积极摸索弹性化学制。由学分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弹性学制,具备以下特点:学习时间的伸缩性,既可提前申请毕业,也可延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所学课程有必修和选修,学习方式可在校外或校内。

弹性学制于19世纪末首创于哈佛大学,现已在欧美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高校多学习苏联的办学模式,即带有更强烈计划性质的、刚性的学年制。

比如某学校根据对4年后经济社会的需求制定计划,招入1000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将上一样的课,修一样的学分,在此过程中,不仅社会经济需求可能随时出现变化,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个体优势也根本无法得到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高校陆续开始试行弹性学制,但效果并不明显。最近一年多——尤其是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以来,国家开始从顶层设计落实弹性学制。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2016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表示,将于今年正式发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后者对弹性学制和休学创业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实施方案。

东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向来具备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东莞理工学院面临百年一遇的变革机遇,应以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契机,积极实行弹性学制,为学生工学结合、创新创业,以及校企合作等提供保障。


往期精选文章(戳下方标题)深度分析 | 实体产业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哺育与反哺


思考 | 从立业到强业,拾起东莞制造的自信


分析 | 实体经济发展难的标与本


思考 | 抢抓行业整合机遇,助力东莞华丽转身


分析 | 透析并购重组融资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